却说唐昭宗景福二年(893年),索勋被杀,李弘愿、李弘定、李弘谏三兄弟拥立张淮鼎之子张承奉为节度使。
按照惯例,张承奉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长安,向朝廷奏请节度使旌节。次年十月,唐朝派出使者至敦煌,授予张承奉银青光禄大夫、国子祭酒、监察御史、上柱国官职,但没有任命他为归义军节度使。
显然,唐昭宗对索勋印象不错,索勋被杀,唐昭宗持保留态度,他决定先给张承奉一些虚衔,观察张承奉的表现,再作打算。
唐朝的赐官,虽然未达到张承奉的预期,但也聊胜于无。张承奉欣然接受,并上表谢恩。
此时对于张承奉来说,他最大的问题不是与朝廷的关系,而是与扶他上台的李氏兄弟【表兄】的关系。
张夫人拥立张承奉上台后,大权掌握在她的儿子李氏兄弟手里,并以张夫人(此时应称之为“太夫人”)为精神领袖。
张太夫人并不直接执掌军中事务,而是身居幕后垂帘听政,由他的几个儿子出面主持归义军的日常工作,儿子们遇到疑难问题才来向太夫人请示,请她“见机取胜”。
参与杀死索勋政变的是李弘愿、李弘定、李弘谏三兄弟。张太夫人还有一个儿子叫李弘益。大概是因为年纪小,李弘益并未参与政变,但在李氏掌权的时期,李弘益也出任侍御史,成为归义军实权派人物之一。
在李氏兄弟中,核心人物是李弘愿和李弘谏。而李弘定一直担任瓜州刺史,主要负责瓜州军事防务,其人不在沙州敦煌,所以参与归义军幕府事务比较少。
李弘愿和李弘谏被敦煌人称为“长史”和“司马”。所谓长史、司马,其实就是一个管政、一个管兵,两人分别掌握文武大权的意思。可是长史、司马在唐朝是州一级的属官,李弘愿、李弘谏称长史、司马,有点纡尊降格的意思。李弘愿、李弘谏吸取索勋过于张扬而失败的教训,希望低调行事,掩盖独揽大权的事实。
李弘愿、李弘谏掌握实权,张承奉被架空,成为可有可无的傀儡。
公元893年,李氏兄弟压抑不住自己的野心,直接派遣使节东去长安,向朝廷夸耀自己的功绩。李弘愿直接请求朝廷授予他“归义军节度使”的头衔,并请求让他最小的弟弟沙州司马接任沙州刺史一职。
李弘愿赤裸裸的野心引起了朝廷的警惕。尽管皇帝不愿意看到张氏执政。但对于这样一个毫不掩饰自己野心的李氏家族,朝廷对他们的忌惮比对张家更多几分。
于是朝廷只承诺让李弘愿担任沙州刺史,归义军节度副使。尽管这也是一个看上去位置很高的职位,但是将来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,显然比这个节度副使更具有权威。
随着张承奉的日渐成长,李氏兄弟越来越担忧自己的前程,因为他们这几年的所作所为都落在张承奉的眼里,虽然他没有表示任何不满,可是不代表他的内心对此毫无波动。
不过李氏兄弟保护张承奉免受索勋之害,对张承奉是有恩的。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,张承奉不甘心权力落入两位表哥之手,他暗中联合敦煌的张氏家族,伺机夺回属于他的阿肯宝石。
张议潮家族自称南阳张氏,但敦煌还有一个规模更大、门第更高的清河张氏。张承奉在张文彻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,张太夫人以及李弘愿、李弘谏、李弘益均被张承奉的部队控制。考虑到张太夫人【姑母】和李氏兄弟曾对自己有恩,张承奉没有杀死他们,而是让张太夫人出家为尼,将李弘愿贬为西州刺史、李弘谏贬为侍御史、李弘益贬为衙推,再勒令三兄弟自杀,以保全他们个人和家族的名声,免受牢狱之苦。
张太夫人有四个儿子,这里只提到三个,还有一个儿子李弘定,时为瓜州刺史,因为没有直接参与李弘愿的揽权行为,所以张承奉没有让他自杀。
张承奉发动政变后,重用了大量出自清河张氏的人士。
首先是张文彻,他在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后出任“头厅宰相”。西汉金山国实行集体宰相制,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者称“头厅宰相”,也称“大宰相”,是众宰相中的首席,文官中的首班。
张承奉和他的前任们一样,派使节去长安请求朝廷颁敕任命节度使。这一次唐昭宗没有给予任何答复。但是唐廷虐归义军千百遍,归义军待唐廷如初恋。张承奉仍然坚持每年派一次使团到长安,就算得不到想要的封官,顺路做些买卖赚点外快也是好的;万一哪天皇帝老儿一高兴,就答应封官了呢?
一切都有可能!就在张太夫人孤独地为三个亡男超度亡灵的两个月后,张承奉终于等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,朝廷颁下敕书,正式任命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。
说来奇怪,之前张承奉每年派人到长安,唐昭宗都是爱理不理,怎么突然改变主意,变得爽快起来了呢?
其实唐昭宗没有变,变的是唐朝的政局。
就在光化三年(900年)之前的几年间,唐昭宗所依赖的神策军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打败,唐昭宗被迫出奔华州,投靠节度使韩建。不料韩建不仅解散了唐昭宗的殿后侍卫军二万人,还杀掉唐昭宗用以统兵的八王。为了对抗李茂贞和韩建,执政的宰相崔胤打开潘多拉的魔盒,召来比李茂贞和韩建更加可怕的大魔头——朱温。在这之后,朝廷就只能夹在各大藩镇之间苟延残喘,任何一个藩镇只要略施手段,就可以灭掉如同风中烛火的唐朝。因为各藩镇之间相互忌惮,唐朝在奄奄一息中又存续了几年时间。
光化三年(900)六月,反对朱温的宰相王抟、枢密使宋道弼、景务修先后被杀。唐朝廷处于朱温的完全控制之下,宰相崔胤不过是朱温的代理人而已。此时的唐朝朝廷,以朱温支持的崔胤为一派,李茂贞支持的刘季述、韩全诲为一派,两派在危局之中内斗不止,早已没有心思对远在河西的归义军玩弄什么纵横捭阖之术了。
于是,当张承奉的使者到达长安时,崔胤等执政者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针,顺水推舟地给了张承奉想要的各种官职头衔。
张承奉获颁朝廷敕书,高兴得不得了。为了迎接朝廷派来宣敕的使者,张承奉专门成立了负责接待使者的机构“天使院”,以兵马使、衙前都判官刘善通为接应使,率领部队到甘州迎接。宣敕使者一进入甘州,就受到高规格的接待,一路上敲锣打鼓、吃吃喝喝,直到次年二月才到达敦煌。宣敕之后,又在敦煌吃喝玩乐了两个月,于四月十日才离开敦煌。
此时的唐朝已是风雨飘摇日簿西山,但对远在西方流沙之地的敦煌人来说,仍然是中央权威的象征。张承奉超高规模地接待朝廷使者,实际上是向辖区内的人们宣示自身的权势,极大地提升了张承奉在归义军内部的声望,巩固了其地位。
天复四年(904年),唐昭宗被朱温杀害,朱温改立唐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,改元天佑。当时唐朝和归义军来往密切,信息沟通十分及时且毫无障碍,像新君即位、改元这样的大事,张承奉不可能一无所知,至少应该有所耳闻,但归义军一直坚持使用唐昭宗“天复”年号,极少使用朱温所改的“天佑”这一“伪号”。天佑四年(907年),唐哀帝“让位”于朱温,唐朝正式灭亡。朱温改国号为梁,改年号为开平。张承奉对此采取“我不听、我不听”的态度。继续使用早已死去的唐昭宗的“天复”年号。
唐朝的天复时代只有不到四年时间,可张承奉将“天复”年号一直使用到了天复十六年(916年),可见张承奉在唐朝灭亡后仍以唐室忠臣自居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我的祖父是秦始皇 最强佳婿 向阳花的她 病娇的小玫瑰 超无限战卡 狐作妃为:误惹极品妖孽殿下 斗破神天 相遇 大家死里求生,你搂着女诡谈心? 我是首富我骄傲了吗 狼性总裁太凶 吾父刘皇叔 穿越——青蝶传说 弦月集 我在道法世界加点刷熟练度 斗罗:我的老婆是封号斗罗! 网游之开局获得成长天赋 总裁,请你负责! 真千金归来,五个哥哥追着宠 地府笔记